貼的是“國四”、“國三”的標,配置卻是“國二”甚至“國一”。這種情況有多普遍呢?按照視頻里北京市環保局官員李昆生的說法,90%的柴油車都在環保造假,這已經是整個行業的秘密。
由此帶來的危害是,根據環保部的數據,即使是一輛達標的“國四”柴油車,其排放的氮氧化物(霧霾重要組成部分),就相當于90輛“國四汽油轎車”,但如果這是假“國四”柴油車,則其排放約等于200輛“國四汽油轎車”。
按照90%的柴油車都在環保造假的說法,現在每天約8萬輛柴油車夜間進京或過境(繞六環),其排放遠超北京全市所有車輛(540萬輛)同時行駛帶來的后果。由此可見,用限購小汽車的方式,企圖達到環保的目的,在造假柴油車面前是多么卑微無力。
既然環保造假的柴油車危害巨大,范圍又如此廣,一個問題必然需要被回答:這么多年來,為什么不去處理它們?柴靜給出的解釋是:執法主體不明確,執法部門惰政?!皥谭ㄖ黧w不明確”指向的是政策問題,意思是工信部、環保部、質檢總局存在互相推諉的空間,本可以對這些造假車輛召回、銷毀卻無人負責;“執法部門惰政”指向的是主觀積極性,如果工作勤快一點,很多問題就能暴露、解決。
據業內人士透露,造假車企送檢的樣車,都是合格的,而實際量產的車輛和樣車一點關系都沒有。這一點,由工信部指定的檢測機構當然知道,但因為他們和車企有“穩定的利益關系”,自然會給出一個檢測合格的證書,而不去關心樣車和量產車之間的差距。曾有行業協會呼吁檢測機構應該對車企進行“抽檢”而非“送檢”,但據說遭到車企的一致反對。
有地方政府的庇護,又能順利進入3個目錄,一輛輛環保造假的柴油車,正從生產線上新鮮出爐。
造假的柴油車,不是一下子憑空出來的,每一輛造假的柴油車背后,可能都有一只腐敗的手,如果不觸及這些部門的根本利益,而是看到了慘烈的現狀后,呼吁有關部門要加強管理、明確執法主體、不能惰政,這樣只會加大腐敗的空間。一個很明白的事實擺在這:中國管得越嚴的領域,尋租空間越大,腐敗現象越嚴重。這就是原因?。?!